你的位置:1选5最稳打法回血上岸计算技巧 > 新闻动态 >


【中成药】乌梅丸---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3:20    点击次数:99


乌梅丸

图片

I导读:乌梅丸是《伤寒论》收载,用于治疗蛔厥、久痢、厥阴头痛等的重要经典方,以其缓肝调中、清上温下功效而受到后世医家重视。特别是时代发展的当下,过敏性疾病多见,许多医家以乌梅丸为主治之,效果较好,而且积累了丰富临证经验。值得借鉴。

图片

【乌梅丸】成分组成

乌梅120g、花椒12g、细辛18g、

黄连48g、黄柏18g、干姜30g、

附子(制)18g、桂枝18g、人参18g、当归12g

     以上十味,粉碎成细粉,混匀。用水泛丸,干燥,制成水丸;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~130g,制成大蜜丸,即得。

[性状]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或棕黑色至黑色的大蜜丸;味苦、酸(水丸);味微甜、苦、酸(大蜜丸)。

[功能与主治]缓肝调中,清上温下。用于蛔厥,久痢,厥阴头痛,症见腹痛下痢、巅顶头痛、时发时止、躁烦呕吐、手足厥冷。

[用法与用量]口服。水丸一次3g,大蜜丸一次2丸,一日2~3次。

[注意]孕妇禁服。

[规格](1)水丸每袋(瓶)装3g(2)大蜜丸每丸重3g

[贮藏]密封。

图片

乌梅丸

中成药 处方药 医保乙类

乌梅丸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,出自东汉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,宋代时用它治疗便血,清代时用它治疗因寄生虫引起的剧烈腹痛及长期腹泻。现代常用于改善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,特别是伴随手脚冰凉但又口干舌燥寒热交杂症状的情况。

图片

这个方子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药讲究“冷热搭配”,又能驱寒,又能清热,适合寒热错杂的复杂体质。

功效及作用

驱虫安蛔:乌梅丸是治疗蛔厥证的经典方剂。其独特的配方,能使蛔虫受到酸、苦、辛等药物的作用,改变其生存环境,从而起到安蛔止痛的效果,缓解因蛔虫扰动所致的腹痛、呕吐等症状。

调和寒热:方中既有黄连、黄柏等清热燥湿之品,又有干姜、附子、细辛等温热祛寒药物,可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之证。对于上热下寒,表现为心烦、口苦、咽干,同时伴有腹部冷痛、大便稀溏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作用。

扶正补虚:方中人参、当归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,能够扶助正气,增强机体的抵抗力。对于因久病或蛔虫等导致的气血不足、身体虚弱等情况,可起到一定的补益效果,有助于恢复体力,改善身体的虚弱状态。

涩肠止泻:乌梅酸涩,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,再配合其他药物,可用于治疗久痢、久泻。无论是因脾胃虚寒,还是寒热错杂所致的慢性腹泻,乌梅丸都能通过调整肠道功能,缓解腹泻症状,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。

图片

图片

厥阴病(乌梅丸)

    伤寒论:326条 “厥阴之为病。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”

图片

六经八纲分析:

    厥阴病:半表半里之里之阴证。中下寒饮内停,三焦营卫气血不通,气血瘀阻,水火不交,上热下寒证。

乌梅丸是典型的上热(实热)下虚寒证。

临床应用:上实热+下虚寒即可选择。

图片

肝阳是人体阳气分布于肝的部分,为肝气升发、疏泄、温煦、养筋、藏魂、藏血等的动力来源。在人体之气的升发、气机通畅、情志活动的正常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情绪低沉、疲乏气短、畏寒肢冷等症状是典型的肝阳不足,升发无力,疏泄不及难以温煦四肢的表现。心中烦躁、焦虑、头脑晕胀、纳差、嗜睡不易醒等症状正是肝阳虚弱,失其升发、舒达之性,久则郁而化火生风,侮脾乘胃,冲心犯肺,内扰心神,上冲巅顶的表现。

乌梅丸出自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》,由乌梅、细辛、干姜、黄连、当归、附子、蜀椒、桂枝、人参、黄柏组成。乌梅丸为《伤寒论》厥阴篇之主方,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科杂病之“寒热错杂”或“上热下寒”证的治疗,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。

以下供专业人士阅读借鉴,

非专业人员不可私自使用,

否则后果自负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抓住肝旺中虚,寒热错杂投用!乌梅丸治验五则

图片

乌梅丸是《伤寒论》中的经典方剂,由乌梅30g、党参l0g、当归10g、黄连10g、黄柏10g、细辛10g、附子10g、桂枝10g、川椒10g、干姜15g组成,研末,蜜丸。《伤寒论》厥阴病纲领证为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如此病症,实难相逢。20世纪70年代,见蛔厥病,腹痛剧烈,无消渴而有四末厥冷。六病中唯厥阴篇笔者读不懂,难以理解,临床五十余载,从未见“六日厥阴受之……十二日厥阴病衰”者。篇中之“伤寒脉微而厥,至七八日肤冷,其人躁无暂安时者,此为脏厥”,历代注家多认为厥阴为三阴之尽,笔者以为系少阴重病,而非厥阴病,六病中岂有重过少阴者?为四逆辈急救之证也。

图片

乌梅丸临床运用,抓住肝旺中虚,寒热错杂,即可投用,中医大家任应秋归纳其治有三,呕吐、下利、四肢厥冷。若单纯针对蛔虫,则难有用武之地矣。现将笔者临床应用乌梅丸验案五则分享如下,与同道共享。

皮肤瘙痒

聂某,男,65岁,2021年9月18日来诊。皮肤瘙痒久矣,临睡解衣时尤显,近半月益甚,夜不能寐。腹、背、股丘疹密布,色暗红,皮肤干燥,血痕缕缕,舌淡尖赤,苔黄白厚腻。询知纳谷不馨,常腹中气上冲逆,口苦,口渴,大便鸭溏,日一行,小便清频,手足不温。曾服祛风利湿方似效非效。诊得脉象沉弦细,腹无压痛。

观其脉症,此肝火横逆,脾阳虚弱,寒、湿、热蕴结,留滞肌肤也。治当敛肝健中,清上温下。乌梅丸可抑肝补虚,调理寒热,通达表里。若内外和谐,腠理致密,肌肤自无疾也。

处方:乌梅30g,党参15g,当归15g,黄连10g,黄柏10g,桂枝15g,附子15g,干姜10g,川椒10g,细辛10g。5剂。

9月23日二诊:肤痒大减,可以安卧,血痂向愈。余症皆有好转,守方7剂。

乌梅丸,清代章楠《医门棒喝》谓“平厥阴之邪,扶脾胃之阳”“为厥阴正治之主方也,木邪肆横,中土必困,故以辛热甘温助脾胃之阳,而重用酸以平肝,佐苦寒泻火,因肝木中有相火故也”。故用于肝木克土而见寒热相杂证者,若谓蛔厥专方,乌梅丸则凤凰在笯矣。

本方与半夏、生姜、甘草泻心汤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,皆为寒热错杂证之治方,不同者,泻心汤证为中虚胃气上逆,或水饮内停,以心下痞、或吐或泻为主症;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为中虚而寒热相格,以食入即吐为特点。绝无肝木乘土之象,及消渴、气上冲逆、肢冷、脉弦之症。

图片

不寐

郝某,女,58岁,2021年8月20日来诊。苦失眠7年余,昼夜仅睡一两小时,经年累月如此,致整日萎靡懈怠,失魂落魄。曾多处就医,获效甚微。不寐之外,复有饮食不思,大便稀溏,畏寒肢冷,心烦易怒,二目干涩,心悸易惊,口干口苦等症。望其面色晦黄,舌尖红赤,苔白厚腻。切得脉弦细滑,诊腹无压痛。诊询间获知其夫中风瘫痪,卧床7年,日复一日奉侍,直至离世。其间身心交瘁,以致辗转床褥,竟夕不寐。检阅曾服之方,有养血归脾汤、柏子养心汤、朱砂安神汤、黄连阿胶汤等。

脉症相参,此肝火扰心不寐也。劳心劳力,木郁化火,扰心克脾,沉绵7年,诸症蜂起。虽有虚劳症象,刻下舌红、心烦、肢冷、便溏,显系肝火亢盛,神不安宅,脾阳虚弱,上热下寒,故上述诸方未能凯旋。乌梅丸上清肝热,下温脾阳,本案正宜。

处方:乌梅30g,党参15g,当归10g,黄连10g,黄柏10g,桂枝15g,附子15g,龙牡各30g。7剂。

8月27日二诊:睡寐无改善,口苦减,口干思饮。守上方将黄连、黄柏均减为6g,加百合30g。7剂。

9月3日三诊:寐略好转,口干止,舌苔厚腻。守原方去百合,加茯苓15g。7剂。

9月10日四诊:睡眠渐次好转,大便鸭溏,便前里急,此肝旺脾虚也。守上方加白芍15g、白术15g。7剂。

可寐5~6小时,中途偶醒尚能入睡,停药追踪1年,疗效巩固。

图片

头痛

苗某,女,47岁,2019年2月19日来诊。白昼劳累过度,夜晚头痛如裂,呕吐甚剧,在某医院住院。脑CT:左枕叶、左侧小脑脑梗死;颅内压300mmHg(正常80~180mmHg);脑脊液检验:红细胞(++++)、潘氏试验阳性;血压120/80mmHg。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、脑梗死,经甘露醇等治疗,脑脊液常规正常、头痛减缓出院。后赴北京某医院就诊,复增颈肌筋膜炎诊断,服洛索洛芬钠片、马来酸咪达唑仑片、文拉法辛缓释胶囊、天麻素片,痛仍不止,稍劳后尤甚。刻下:面白少华,鼻翼丘疹红赤,目睫长眼丹,舌淡红,苔薄白。询知额颞涨痛,不可摇动。纳尚可,口苦,欲冷,腹胀,食水果胀益甚,矢气多,大便不利。面烘热,膝胫、双足发冷。易心慌,常失眠。月经周期准,经前乳房胀痛,经至小腹疼痛,血块大且多,块下痛可减。诊得脉沉弦细,左少腹急结。

审症评脉,此肝气郁结,瘀血为患也。刻下月经将行,拟疏肝下瘀法治之。

方用四逆散合桃核承气汤:柴胡15g,枳实15g,赤芍15g,桃仁15g,大黄6g,桂枝10g,甘草6g。7剂。

2月26日二诊:头痛不减,纳少许即饱,腹胀,口苦,大便先干后溏。此届经期瘀块多,疼痛减。舌淡红,苔白厚腻。脉沉弦细,少腹急结消失。脉症观之,瘀血下仍头痛者,非瘀也,当属中气虚弱,胃浊上逆也。遵《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“头痛耳鸣,九窍不利,肠胃之所生”之旨,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:半夏30g,黄连6g,干姜15g,党参15g,炙甘草10g,川芎15g,生姜10片,红枣10枚。7剂。

头痛减轻,时仍发作,终未痊愈。劳累、生气、天冷、天热皆会诱发、加剧。因脾胃症状改善,之后痛甚时服几剂求减,一般尚可工作。2021年夏初,注射疫苗新冠,当日头痛难忍,布洛芬难止其痛。后经他医诊治,痛终未止。9月30日痛复甚,活动、言语皆痛。复来求诊,笔者江郎才尽,无计可施。观其痛苦状,询知头痛烦劳则甚,静息可缓。胃纳可,口苦,心下灼热,思冷,然食之不适,大便不利,先干后溏。饥则全身不适,得食可减。晨面浮肿,白昼渐消。面仍烘热,鼻头长丘疹,睑睫眼丹反复。手足发冷,至晓不温。胸满闷,月经前十余日乳房即胀痛。舌淡红,苔薄白腻。

评脉论证,结合前车之鉴,知系肝旺脾虚、上热下寒之乌梅丸证。先贤谓六经为人身固有,厥阴也非伤寒独病,内伤杂病皆可涉及厥阴而有乌梅丸证,此说是也。乌梅丸平肝健脾,温下清上,与本案正相宜也。处方:乌梅30g,黄连10g,黄柏10g,人参10g,当归10g,川椒10g,细辛10g,附子10g,桂枝15g,干姜15g,川芎30g。3剂。

苦海茫茫,乌梅汤竟为摆渡彼岸之舟,药后疼痛止,两年中从未如此舒服。此届行经,乳房也未胀痛,仅小腹微有不适。胃口好,大便畅利,此肝郁得解故也。膝盖、手足仍冷,此阳气尚未全复,守方加桂枝至30g、附子至15g。7剂。

之后服乌梅丸巩固之。

痛经

叶某,34岁,2020年12月18日来诊。13岁行经,20岁大学期间行经腹痛,月渐有增。B超检查提示子宫腺肌病。十余年中西医治疗,疼痛不减,去年B超报告腺肌病合并腺肌瘤。望其面白颊赤,舌淡尖边红,苔薄白。询知周期准,经前1周左右少腹微痛不适,乳房胀痛,心烦不寐,经至乳房痛止,腹痛加剧,量多,色鲜,有瘀块。其间纳呆,恶心,泄泻,肛门坠胀。2日后渐缓,经毕自止,末次月经11月30日至12月5日。素畏寒,小腹、膝、足发凉,胃纳可,大便日一行。口干口苦,思饮思冷,头面发热、多汗。诊得脉象沉弦细,脐左拒压,左少腹急结。

观其脉症,此肝旺脾虚、胞宫宿瘀之证也。先拟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,瘀尽后再调肝脾。

处方:柴胡15g,半夏15g,枳实15g,白芍30g,大黄6g,桂枝15g,茯苓15g,桃仁15g,生姜10片,红枣10枚。5剂。

12月23日二诊:近乳房胀痛,预计月经将至,脐左拒压,左少腹急结,脉沉弦细。守上方加五灵脂15g、三七粉3g(经至冲服)。5剂。

2021年1月2日三诊:12月27日至2021年1月2日行经,疼痛不减,量减少,仍泄泻,肛门坠胀。舌尖红赤,脉沉弦细。

行气活血,疼痛不减。审症察脉,肝郁脾虚依然存在,结合口干口苦、思饮思冷、面热头汗、素日畏寒、膝足发冷诸症观之,属乌梅丸证也。乌梅丸平肝健脾,调和寒热,若阴阳顺接,疼痛当解。处方:乌梅30g,党参10g,当归15g,黄连6g,黄柏10g,细辛10g,川椒10g,干姜15g,桂枝15g,附子30g。5剂。

1月7日四诊:此次行经,腹痛明显减轻,也未呕泻。嘱其下届经前、经期守方服用。连用3月,痛经轻微,第4个月应潮而不汛,试纸检测,妊也。

心悸

马某,女,55岁。心悸、气短、眩晕20余日,心电图T波改变,冠状动脉供血不足,经治月余不效,改求中医。望其面颊发红,舌淡红、尖赤,苔白腻。询知活动、语多时,心悸气短明显加重,生气亦然。脐下有气上冲至咽,冲则恶心、眩晕、目胀。心烦易怒,喜叹息。素神疲乏力,畏寒足冷,腰背、肩颈疼痛,手僵麻木。胃纳好,口苦,口渴思饮,饭菜凉则胃不适。大便溏,日一行。诊得脉象沉弦细,触知脐上筑筑悸动。

察色按脉,此肝气郁结、气血两虚、上热下寒之证也。夫寒热夹杂者,多见于脾胃虚弱,中焦痞塞,轴转不灵,致天气不降,地气不升,上者热、下者寒,其主证为心下痞,其病机系水热相结。本案有消渴、口苦、气上冲逆、肢冷、脉弦细等厥阴病症,显非水热痞结,乃肝旺脾虚使然,故非泻心汤所宜。拟乌梅丸改汤,加龙牡治之,以非蛔,甘草亦加之。处方:乌梅30g,党参15g,当归15g,黄连6g,黄柏10g,川椒10g,干姜10g,附子15g,桂枝15g,甘草10g,龙牡各30g。5剂。

二诊:肝脾和,寒热调,心悸、短气、眩晕基本消失,腹中冲逆不再。唯夙疾肩项腰背疼痛如前,此风寒湿羁伏太阳也。先贤沪上名医祝味菊谓,病邪不论新旧,皆宜温散。效法屡屡获胜,今再投之。处方:葛根60g,麻黄10g,桂枝10g,赤芍10g,炙甘草6g,苍术15g,茯苓15g,白芷10g,生姜5片,红枣5枚。5剂。

图片

温补肝阳,益气升阳!

乌梅丸治疗肝阳不足证案

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金殿春认为,肝应春,为阴尽阳生之脏。因其阴气将尽,阳气初生,故为弱阳、少阳。若人将养失宜,过食寒凉,或外感寒邪,亦或药物损伤,皆可戕伐肝始萌之阳而导致肝虚寒。当肝虚寒时,阳气馁弱,肝失升发、舒达之性,则肝气郁结,日久馁弱之阳气郁而化热。正如清代医家尤在泾所云:“积阴之下,必有伏阳。”(《金匮要略心典》)这就是在阳气虚馁之肝寒基础上,又有内郁化热,因而形成了寒热错杂之证,临床表现为情绪低沉、疲乏气短、畏寒肢冷、心中烦躁、焦虑、纳呆、嗜睡不易醒等。笔者有幸跟师学习,现将其运用乌梅汤化裁治疗肝阳不足证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。

孙某,女,38岁,2024年7月22日初诊。患者自诉近1个月来情绪低沉,乏力倦怠,头脑不清爽,精神不振,嗜睡不易醒,畏寒肢冷,伴见心中烦躁,月经正常,二便尚调。舌质淡,苔白而滑,脉弦、按之无力。

辨证:肝阳不足。

治则:温补肝阳,益气升阳,佐以清解郁热。

方用乌梅丸化裁:乌梅6g,黄连2g,细辛3g,干姜6g,花椒6g,太子参15g,桂枝10g,炮附片(先煎)8g,仙鹤草30g,仙灵脾30g,当归10g,炙甘草6g。8剂,水煎服,分早晚温服。

7月31日二诊:药后诸症较前好转,唯精神不振、嗜睡不易醒未有明显改善。守上方加生麻黄2g。8剂,煎服法同上。

8月9日三诊:诸症基本蠲除,再进8剂,巩固治之。

按 金殿春指出,肝阳不足证表现纷繁复杂,肝为罢极之本,肝之阳气不足,则懈怠发力、萎靡不振、情绪低沉、烦躁等。本案乃肝阳馁弱,则肝用不及,失其升发、疏泄、调达之性,阴寒外盛,阳郁不达,郁火上冲所致,故以乌梅丸化裁敛降肝之郁火,温养肝之馁弱之阳。

方中乌梅是梅之近成熟的果实青梅加工而成,于酸敛凝聚之中透出升发之气,有补肝阴、敛肝的作用。黄连化其阳郁之热,燮理阴阳。乌梅、黄连同用,酸苦泄郁火之上冲。细辛味辛、性温,可宣泄郁滞、畅达阳气。干姜温补肝气、燥湿温中、开郁降浊。花椒温补肝脾肾之阳。太子参补养气血、扶助肝气。桂枝通阳开郁、温通经脉、畅达肝气。炮附片温补肝肾之阳,通皮毛而除表寒,达下元而温痼冷。仙鹤草扶正补虚。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,肝肾之阴阳互资互制,肝阳损伤日久可伤及肾阳,故配仙灵脾以温补肝肾之阳。当归和血补血、补肝之体。炙甘草调和诸药。诸药合用,可使肝得以升发、舒启,清窍得养则头脑清利、精力渐充。

复诊时加入少量生麻黄,可鼓阳气上行,有兴奋大脑之功,配仙灵脾、炮附片可增补肾温阳、振奋阳气之力,以助清阳荣养精神之府。

乌梅丸

“气上撞心、心中疼热”这是厥阴郁火上冲的表现。

“消渴”,这里的消渴是一个症状,就是指口渴能饮,饮而不解渴,这里指厥阴郁火消灼津液。

“饥而不欲食”,厥阴郁火犯胃,胃有热则消谷善饥,原本厥阴(外来)寒邪未退,寒邪犯脾则饥不欲食;这里体现了上热下寒的特征;“食则吐蛔”,蛔虫喜温避寒,喜欢钻孔,因此食则吐蛔本身就是“上热下寒”的表现。如续用苦寒攻下,必然就会更下寒而造成下利不止。

综上,以“上热下寒”代表厥阴病,寒热错杂、两极转化的一个病理特点。

组成:乌梅、炮附子、细辛、干姜、黄连、当归、蜀椒、桂枝、人参、黄柏、(醋 蜂蜜)

用法:上十味,异捣筛,合治之,以苦酒(即酸醋)渍乌梅-宿 ,去核蒸之五斗米下,饭熟,捣成泥,和药令相得,内白中,与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,先食饮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。禁生冷滑物臭食等

功用:温脏安蛔(止痛)

主治:

1.寒热错杂,蛔虫上扰之蛔厥证。腹痛阵作,手足厥冷,烦闷呕吐,时发时止,得食即吐,甚吐蛔

2.亦治久痢,久泻。是以寒热错杂,正气虚弱之证(多呈脾胃虚寒,肠滑失禁,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错杂证候)为适宜,暴泻与湿热痢均非本方所宜

方解:

君:乌梅:味酸以安蛔,另可涩肠止泻,可治久痢滑脱

臣:细辛、蜀椒:温脏驱蛔散寒;黄连、黄柏:清热下蛔

佐:附子、干姜、桂枝:温阳散寒伏蛔;人参、当归:补气养血扶正

佐使:蜜:甘缓和中

配伍特点:

①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,得苦则下。酸辛苦同用,安蛔配伍之要法:

②寒热并用,调肠胃寒热:

③消补兼施,气血并补: 

④邪正兼顾,扶正祛邪。

《伤寒论》乌梅丸除治蛔厥外,又主久利,笔者根据乌梅丸组方配伍之特点,治疗属上热下寒、寒热错杂之久利(过敏性结肠炎)、神经性呕吐,颇为有效,兹录两案如下:

一、呕吐(神经性呕吐)

张某,女,51岁;口渴多饮,水入即吐三个月。确诊为神经性呕吐,经用和胃镇呕降逆之剂均无效。体质消瘦,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,胸部灼热,遂之即呕吐,长期不进饮食,所吐出皆痰涎黏液,伴有恶寒,手足厥冷等症,脉象沉弱,舌苔白腻,血红蛋白8克。

图片

图片

综合脉证分析,当属足厥阴肝经证。《伤寒论》原文,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冲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”《内经》谓“厥阴之上,风气主之,中见少阳。”

图片

少阳者肝中所寄相火也,肝中寄有相火,相火亢奋夹肝气上冲,足以消渴,气上撞胸,胸中疼而且热。肝经疏泄失常,气上冲逆足以呕吐不止。肝与肾脂膜相连,肾阳衰微则厥逆恶寒。综合本案为肝热肾寒、脾胃升降失常,寒热错杂之证,宜乌梅丸原方变汤剂加半夏以降逆止呕。药用:乌梅20克,细辛5克,桂枝15克,人参15克,附子片10克,川椒10克,干姜10克,川连10克,黄柏10克,当归15克,半夏15克。初服1剂,头次药皆吐出,两次药后未吐,仍自觉气上冲但力已弱,连续服药5剂,气不冲亦未出现呕吐,能进少量饮食,精神略振,手足转温,仍小有恶寒,唯痰多咳即恶心、头痛、胃脘不适,脉沉弱,舌苔白尖赤。

图片

此相火见敛肝气平,肾阳渐复、脾胃得和,已见效,继以上方加瓜蒌仁15克,茯苓15克、麦冬15克。连进上方4剂,呕吐消失,手足已温,能进适量饮食,痰减少、胃脘舒,精神转佳,脉象沉中带有缓象,舌苔薄白,继续调治而愈。按通过历代医家不断实践,拓宽了乌梅丸应用范围。本方组成以乌梅为君,与连柏椒姜桂附合用,酸敛辛散苦降并调,其功用为抑肝清热,温助脾肾之阳以驱寒,寒热平调故能收效。

图片

图片

张锡纯谓:“厥阴病多呕吐者,因其疏泄之力外无所泻,遂至蓄极而上冲胃口,此多呕吐之所以然也。”

图片

乌梅丸抑肝实乃调和肝之疏泄使其条达复于常,自不致蓄极而上冲;和脾胃温肾则用苦以降之,辛以温之,酸敛,辛开,苦降熔于一炉,配伍之妙令人叹服。

二、久泻(过敏性结肠炎)

王某,男,15岁。泄泻两年余。经检查无器质性改变,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。脐腹部隐痛绵绵无休止,下泻黏液便,日4~5次,有时7~8次。腹胀,食欲不佳,体质消瘦,倦怠乏力,面色 白、口干不思饮,舌边红苔白腻,脉象左右弦缓无力,辨证为肝胃热,脾肾虚寒,寒热错杂证,宜乌梅丸加味主治。药用:乌梅20克,细辛50克,(此疑错,考察多篇原文都如此,谨慎看待)桂枝15克,附子片10克,川椒10克,干姜10克,黄连10克,黄柏10克,广木香7克,当归15克,白芍15克,党参15克,川朴10克,白术15克。初服2剂、大便由黏液变溏、日泻7~8次,病孩家属恐惧,认为大便次数增多,恐药不对症,故来询问。但病孩泻后腹部舒适,疼痛减轻,此寒热郁结得化而下行,告以无妨可继续服药。3剂后腹已不痛,日大便1~2次,继以此方化裁,连服10剂,大便日1次,不溏无黏液,已恢复正常而愈。按本案腹痛、胀满、泄泻两年余,历经治疗或补或消皆未取效,余辨证根据其腹痛胀泻下溏而夹黏液,舌边红苔白腻,脉象弦等,定为肝胃热,脾虚不运、肾阳虚微、上热下寒,寒热错杂之证,用乌梅丸化裁,抑肝清胃温脾助肾阳,温清并用故能治愈。笔者用乌梅丸化裁治疗久泻甚多,大多有效,其辨证标准在于寒热夹杂证候,如下泻夹有黏液、舌质红苔白腻为肝胃温热,腹痛胀满则属脾胃虚寒。方中药物皆从脏腑入手,如乌梅、白芍平肝抑肝,连柏苦寒清胃和胃,干姜、附子、桂枝等温脾肾之陌,参、术健脾以助运化,合之以治肝脾不和、上热下寒之久泻利。乌梅丸配伍用酸辛与苦降,辛开与温补,相辅相成以治寒热错杂之证。仲景对病机错综之证,必用错综之药,有针对性治疗而取效。今人每以经方药简著称,实际仲景用药不以单纯以简为目的,而是因证施治,如麻黄升麻汤,鳖甲煎丸、薯蓣丸、风引汤等,皆药味多,但配伍严谨,理法方药浑然一体,药味多而不乱,故能效捷力宏,此经方之特色。

圆运动分享:

   厥阴风木生于水而长于土,内藏相火,病至三阴,阳气虚衰,火土不暖。厥阴风木生于水中之火,体阴而用阳,水中虚寒,风木郁遏,木郁生风化火上冲,造成上热下寒的局面。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表里,木气不升,胆经相火不降,风火相煽扰心故寒热错杂。

  乌梅丸是临床应用最常见的一首处方,很多疑难病都可用此方加减。应用此方抓住几个点,寒热错杂,上实热下虚寒,气血逆乱不相续接。对于寒热错杂的处方其实很多,半夏泻心汤类、乌梅丸、黄土汤、小情龙加石膏、柴胡桂枝干姜汤、薏苡附子败酱散、麻黄升麻汤等等,而柴胡桂枝干姜和乌梅丸是最常用的两首治疗寒热错杂的处方,柴胡桂枝干姜对应在少阳太阴为主,选择是柴胡黄芩配伍干姜。故临床上抓住两个点:脾阳虚和少阳郁热,病位偏于体表。而乌梅丸用的是黄连、黄芩配伍干姜、附子等,上有心实火,下有脾肾虚寒,与黄连阿胶汤同理。对于乌梅丸的方证根据心肺实热证的失眠、心烦、口苦口干等症状,下肢怕冷、腹泻、阳痿等症状,这两个症状我们还可以选择附子泻心汤治疗,但是附子泻心汤和乌梅丸还是有区别的,乌梅丸上焦的实火是下焦虚寒导致的木郁生风化热上冲,木郁扰心灼烧肺津,故辨证有阳虚木郁风动的关键点在体内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注意事项

- 避免生冷食物:如冰淇淋、生鱼片、冷饮等,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负担,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,还可能与药物中的温热成分相互作用,导致身体不适。

-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:辣椒、花椒、生姜、大蒜等辛辣食物容易刺激胃肠道,可能引起胃肠不适,与药物共同作用还可能加重体内的热邪,不利于病情恢复。

- 不宜吃油腻食物:油炸食品、肥肉、动物内脏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,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,而乌梅丸在调理身体过程中需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来发挥药效,食用油腻食物可能干扰药物的作用。

- 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:如糯米制品、坚果等,这些食物会增加胃肠道的消化负担,可能导致消化不良、腹胀等症状,影响药物疗效。

此外,在服用乌梅丸期间,还应保持饮食清淡、易消化,可适当多吃一些米粥、面条、蔬菜等食物,有助于药物发挥作用和身体恢复。

- 遵医嘱用药: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,包括用法、用量和疗程,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,以免影响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。

- 观察身体反应:用药期间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及身体反应,如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不适或原有症状加重,应及时咨询医生。

- 特殊人群用药:儿童、老年人、体弱者以及患有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的患者,使用乌梅丸时需特别谨慎,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

- 存放方法:将乌梅丸放在阴凉干燥处,避免阳光直射,防止药物变质。同时,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到的地方,以免误服。

- 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干扰:如正在服用其他药物,应告知医生,以避免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。如果需要同时服用其他药物,最好与乌梅丸间隔一定时间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    热点资讯

    相关资讯